读知识,读智慧,读人品 ——我的读书心得
有人说,读书有三重境界:一为读知识,长学问,从而高雅;二为读智慧,把知识变为觉悟、动力、谋略;三为读人品,就是古人说的修身养性。我很认同这句话。我们现在读书,除了读知识长学问之外,更重要的应该是读智慧、读人品。
一直以来,我都保持读书的习惯。因为只有不断读书,才能让自己视野更宽广,思想更深刻,精神更饱满,心态更平和。
一、我的读书目标
为了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全面,更丰富,我给自己的读书定了两个目标:一是尽可能读得广泛。教育、文学、艺术、历史、哲学、宗教、天文、地理、科技等的书都读,不能只读某一类的书,尽可能读得杂一些;二是尽可能读得多些,多年来,我都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:每年至少通读15本书。因为平时工作忙,稍一松懈,时间就过去了,只有给自己定一个目标,才能时刻提醒自己要抓紧时间读书。据粗略统计,最近这几年,我每年读过的书实际上都超过了20本,但还是感到读得不够多,还有很多好书没时间读,而且跟身边喜欢读书的人对比,还有一些距离。
二、我的读书方式
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方便。在这方面,我们比古人幸福多了。以读书为例,古人读书,只能通过读纸质书籍来获取,而现在我们读书,不仅有纸质读物,也有电子读物、还有有声读物;不但可以用眼睛读,而且可以用耳朵读;不但可以在空闲时间读,而且可以在开车或做家务时或吃饭时听。
这几种读物我都会使用,多种形式读(听)书。开车必听有声书,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好几年。这是现代人读书的一个重要途径,解决工作忙没时间读书的困扰。为了尽可能多听一些,我会采用1.5或1.75倍速听,重复听的话,会用2倍语速以上。我花在购买有声读物的费用一点不比购买纸质书籍的费用少;在家里休息会看纸质书或电纸书,出差旅游会带上KINDLE。由于每天上下班开车时间累计超过1个小时,加上其他零碎时间,这样下来,我基本上可以保证每天有1.5至2小时听书和看书。从而确保我能每年读书不少于20本。
三、我的读书感悟
感悟一:要多读文史哲类书籍
作为学校的管理者,我认为只读一些教育类书籍是不够的,视野太窄,还必须多读一些教育类之外的书籍。主要是文史哲类的经典书籍。我认为:跳出教育看教育,才能对教育理解得更深刻。
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满足社会和人的双重发展需要。而这些书关注的视角都是我们的社会与人的本身,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了解。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?我们应当成为一个怎样的人?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社会?这些时常索绕在脑海里的问题,在文史哲类书籍中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或得到启发,所以必须多读。
李镇西校长也提到:“如果一个教师只读与所教学科有关的书籍,其精神含量也会越来越稀薄。”他曾对年轻教师说:“要站在宇宙的高度看人生,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。只有这样,教师的精神才会更加饱满,视野才会更加宽广,课堂才会更有活力。”
我非常认同他的话。对教师尚且如此要求。我认为,作为一校之长,我们更不能落在教师的后面。
读历史哲学方面的书,可以使人更睿智。柏拉图在他的著作《理想国》里说过:国王应当是哲学家。我认为,校长也许不必成为哲学家,但起码要有一些基本的哲学素养。从而让自己变得更睿智,对各类问题才能有更透切的理解。
读文学经典则可以洗涤人的心灵,展现人性的光辉。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吴非说:“经典著作是一个历史时期语文与人文的最高成就。一旦读过这些人文名著,这个人坏不到哪里去。”我深以为然。文学经典读得越多,内心会越平和,越能彰显人性的善良。
读宗教方面的书,则能使人心灵更加沉静和有大智慧,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。于晓非老师在他的有声书《金刚经导读》里说到:“现代社会发展一日千里,犹如一辆动力澎湃高速飞驰的车辆,如果没有强大可靠的刹车系统,我们这个社会将非常危险,而这个刹车系统就是宗教。”
由此可见,人文哲学宗教素养是多么重要。这些素养又直接影响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才培养观。
感悟二:要养成系统性读书的习惯
现在是信息爆炸和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,获取信息唾手可得。但是,这些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,整天读这些碎片化的信息,即使很有价值,也很难形成系统性的知识,不利于完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运用。
我的体会是:系统性读书是最高效的,最有利于读懂和融会贯通。就像季羡林跟年轻人说的,“你们做学问,要达到三个贯通,第一个是中西贯通,第二个是古今贯通,第三个是文理贯通。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,那么你的文化底蕴就像金字塔的底部那样变得宽厚、坚实。”我一般在读某一方面的书时,会接连读几本不同作者的著作,从不同视角和观点来了解。比如,我想了解人类发展史,就一口气读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《全球通史》、乔治.威尔斯和卡尔顿.海斯合著的《全球通史》以及尤瓦尔.赫拉利著的《人类简史》。而且都读了两遍。读完之后,对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脉络就有了清晰的了解和宏观的把握。再比如我读宗教的书,我会对比着读关于佛教、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方面的书,对他们的教义、价值观和生命观进行对比,从而对人类各个文明的生命观(一世生命观、二世生命观和三世生命观)有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。
感悟三:要带着教育使命去读书
作为校长,我认为不能只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,要站在肩负教育使命的高度有目的地读书。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说:“担任校长之后,角色转变了,有太多从来没有经历过、没有学习过的事情要面对。所以你的阅读就不再仅仅是个人意义上的爱好,而必须是带有责任、有所担当的阅读,因为你也许因为它,改变学校的航向,影响自己的决策。”
我也很认同她的观点。比如一些技术与思想前沿书籍,并不是每个人都感兴趣。但作为教育管理者,如果不了解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,视野就局限于以前已知的领域,观念就很难有所改变,自然不知道今天的孩子明天需要什么,学校的发展就很难顺应这种要求。所以这类书我会读一些。比如现在经常说人工智能和5G将会极大地改变人类社会,它是如何改变?又在哪些方面改变?我们对此必须有所了解。所以我也选择了一些这方面的书来读,比如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·赫拉利的《未来简史》、李开复的新书《AI.未来》和李晓鹏博士的有声书《5G+人工智能机遇45讲》及其他一些有关大数据的讲座录音专辑。了解了这些之后,自然会产生教育必须要变革的念头,这时再读有关未来教育的书籍,对其观点就很容易产生共鸣。否则,我们对未来教育的理念,不一定会认同。
以上是我读书的一些粗浅心得和体会,不当之处,敬请批评指正。
作者简介:
叶照伦,男,东莞市石龙中学校长。
美编:国典教育
- END -
热文推荐●教师读书读什么怎么读-02:让阅读助你链接全世界的最强大脑
●仁智兼修,少年君子 ——五山小学仁智教育特色课程的观察与思考
●苏霍姆林斯基《给教师的建议》解读-02:思维的发展:教育的主要目标
●教师读书读什么怎么读-01:让阅读助你成为有洞见的智识型明师
版权说明:
图片来自 Pexels
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;
请遵守《著作权法》,严禁复制粘贴用作它途。
如需转载,请联系后台授权。
点击“在看”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
左下角分享朋友圈也是另一种赞赏